高二学生为什么多发心理问题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08-25】高二的重要地位
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成绩分化的分水岭,成绩往往形成两极分化:行则扶摇直上,不行则每况愈下。在这一年里学生必须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初中,由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获取知识主要是从教师那里被动接受。到了高一,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变,但对老师的依赖还是比较重。直到高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增强,获取知识一方面从教师那里接受,但这种接受也应该有别于以前的被动接受,它是在经过自己思考、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另一方面通过自学主动获取知识。能否顺利实现转变,是成绩能否突破的关键。
高二年级的重要性
高二年级是衔接高一和高三之间过渡的一年。高一年级还是新生,对学校的各方面学习和工作都还在磨合期。高二年级学业加重又面对文理分班,高考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目标摆在眼前,正是为了高三紧张忙碌的复习工作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段。高考的必备知识都是在高二打下基础,为复习提供可能性。高二的学业即使比高一加重,但与高三比起来,依然属于比较轻松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高考必备知识以及能力都是学生们所要学习的。高三的主要任务是复习,所有的新课在高二的时候基本上已经结束,因此高二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高三的复习质量,也就直接影响到高考的成绩,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二学生的心理状态
高二的学生,大部分都在十七八岁,这是一个脆弱且敏感的年龄,介于成人与孩子之间,心理和生理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再加上学习任务日渐繁重,很容易在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上产生一些叛逆的冲动的不理智的判断。进入高二后,学生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到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他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既没有高一时的新鲜感,又没有高三紧迫感,因此进入不了学习的状态。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偏科现象严重,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学习不稳定,心理问题增多
在高一时,学生充满了新鲜感,因兴奋心情会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而高三的学生由于面临高考,内动力增强,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给予更高度的关注。高二阶段似乎热情已经淡去,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有的学生会幡然醒悟,奋起直追。有的学生则出现倦怠、厌学、焦虑。因此高二学生会出人意料的出现成绩迅速跃升或大幅下滑。
差距拉大
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在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如学习上,有的学生开始失去信心。充满沮丧、灰心情绪,完全放弃了取得好成绩的愿望,破灌破摔,沉溺于不良情绪之中。思想上出问题的也不在少数。
干扰学习的现象增多
在高二阶段,一些学生容易出现违纪现象,已经熟悉了学校的管理措施,容易出现自由散漫的情况,既影响了学习,也给管理增加了难度。另外,高二也是高中阶段恋爱发生率最高的时期,早恋现象也会增多。这是由于学生面临来自社会和自身方面的压力,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关心。但由于家庭和学校对他们的关注不够,他们只能从外界寻找关爱的感觉。因此,一些学生会谈恋爱来寻找被爱、被重视、被珍惜的感觉。然而,不成熟的恋爱关系容易引发纠纷,导致学生投入大量精力,影响学习,甚至导致成绩下滑。
给同学们的建议
鉴于这些情况,我们给同学们几点建议:
确定适合自己的理想目标
没有方向,任何风都不是顺风。人生最要紧的,不是你站在什么地方,而是朝什么方向走。有了目标,前进的步伐才会坚定而踏实。目前,最现实的就是想考个什么样的大学,这是每个家长和学生都必须明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的好坏决定孩子们从书本和老师那里获得多少东西。他们必须抱着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明白学习对他的人生意义。要让学生明白端正学习态度的重要性,明白学习对他们人生意义。
做一个主动的人
已经高二的学生了,不能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学什么,而是应该告诉他们主动去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学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去完成。
老师的角色
教师在高二学生的学习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不要总是担心学生不会自学浪费时间,事事包办。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结合各科课程特点提出适合不同课程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得当,学生学起来轻松,效果更好。
督促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教师要督促学生制订本学期学习计划,提醒学生制订短期学习计划,自检落实情况。同时要激励学生,营造一种竞争氛围,让学生积极学习。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指导他们积极地矫正自己,帮助他们应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