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5
当孩子在闹情绪的时候,很多父母容易犯下八个常见的错误,不但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
一些父母采取严惩、恐吓和威胁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情绪行为,这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容易形成报复行为。
一些父母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来安抚孩子的情绪,这样只会让孩子学会“情绪勒索”,无法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
一些父母认为男孩不应该哭,这样会剥夺男孩表达情绪的权利,导致男孩情绪表达障碍。
有些父母给孩子负面标签,比如说“坏孩子”、“爱哭鬼”,这样的标签会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当孩子情绪低落或者生气的时候,父母只会灌输规则和训诫说教,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时机。
一些父母无法保持冷静,反而回以愤怒,形成恶性循环,让孩子觉得发脾气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一些父母忽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欢迎,形成麻木的心墙。
一些父母倾向于归咎外界环境,让孩子无法对自己负责,失去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父母在孩子情绪学习经验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可以成为孩子情绪教练。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的研究,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更有耐力面对挫折,同时在社交和学业方面表现出色。
因此,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父母的必修课。
在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时,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当孩子出现情绪反应时,父母应该用同理心和倾听的技巧,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被理解后,情绪会慢慢平息。
情绪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没有对错之分,但需要有效的抒解管道。
父母可以像一面情绪镜子一样,运用言语反映孩子的真实感受,帮助孩子觉察、认清自己的情绪,并找出情绪背后的原因。
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当孩子的情绪缓和下来时,父母可以引导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困扰他们的事情,帮助他们寻找解决方案。
孩子的情绪反应会引起生理变化,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身体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绪觉察力。
父母可以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创造温暖的家庭氛围,提供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奖励,以及丰富的好事件,这些都能帮助孩子建立正向情绪。
通过故事,孩子可以认识不同的情绪,了解人们如何处理不同情绪,父母可以通过读后讨论和角色扮演,引导孩子从旁观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父母在处理自己的情绪前,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良好的典范。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如何处理情绪,适当地分享自己的经历也有助于拉近亲子关系。
最后,父母要明白,培养情绪力需要时间和耐心,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只要投入时间和耐心,运用技巧和练习,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调控情绪,让他们成为情绪的主人。